院部动态
{栏目别名}

  • 2021-05-19
    5月17日,国际教育学院首届学术月活动在我校中华文化体验室正式拉开帷幕。首场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邱林教授应邀开讲,题目为《普通话与国语、方言、网络语言的接触与融合》。讲座由副院长行玉华主持,国际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体研究生、系主任及部分教师参加讲座。张邱林通过对现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哦”出现的多个实例的展示和分析向我们揭示并总结了该词的来源、形式特征和语气意义、语用价值及其语境特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主要观点:一是普通话与国语、方言、网络语言的接触与融合是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是最重要的创新途径,“普-方”比较与融合是现代汉语研究创新突破的必由之路;三是关注语言生活,探究语言使用。讲座不仅将观点阐释与实例分析相结合,还提出了研究现代汉语的新路径,令在场学生获益良多。张邱林强调,身为一名语言学学者,要细心关注生活中语言的新变化,尝试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争取为现代汉语的创新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讲座结束后,张邱林与师生们就论文写作的方法和当代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 2021-05-18
    5月11日,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教授,为我院全体教职工做“学党史、创未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专题讲座。讲座由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倩主持。郑海呐从破解课程思政之惑,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角度,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将党史学习教育、课程思政理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新路径。她介绍了自己从主讲课程专业角度出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分享了其对“如何把课程思政放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去”的宝贵经验。此次讲座是我院开展“学党史,创未来”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刻认知课程思政的本质,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知识传授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课程思政进行爱党爱国爱民、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塑造,进一步推动学院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互促并进。
  • 2021-05-16
    民法典知识竞赛滨海中专同学进行竞答法制班主任表演节目合影为促进青年一代知法明理,以赛促学,5月12日,国际关系学院法制班主任在第一期“民法典”青少年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成功举办第二期“走进民法典之‘知法于心,法在必行’”法律知识竞赛。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和滨海中专相关领导和老师出席活动。本次法律知识竞赛面向滨海中专全体19、20级共506名同学,竞赛题目围绕民法典、刑法、宪法和法律常识四大类型展开。为了筹备好比赛,法制班主任们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竞赛题目收集和法条研读工作,精选500余道试题并附以详细的解析。滨海中专的同学们积极记忆题目,熟悉比赛规则,做了充分的准备。竞赛分为单选、多选、抢答等多个环节,在场同学们答题热情高涨,有六个班级在多选答题比赛中获得满分,取得优异成绩。比赛结束后,法制班主任们还为滨海中专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演出,给紧张的比赛带来轻松的氛围。本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强化了滨海中专同学们对民法典知识的掌握了解,加强了同学们运用民法典知法守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学院将积极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法治育人格局,不断创新实践成果。
  • 2021-05-16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5月12日下午,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行政党支部来到廉润初心文化传播推广中心开展党日活动。支部全体成员和积极分子依次参观“古代廉政制度文化”“古代廉政思想文化”“古代廉政行为文化”“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四个主题展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文化的内涵和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展区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廉洁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阐释中国古代廉政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的具体内涵。同志们一致表示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涤荡。支部书记韩菲在第四展厅带领大家回顾了建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探索之路的全面历程,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深刻认识了新时期以来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的战略意义。参观者纷纷表示深切感受到了廉洁文化的魅力。党日活动的尾声,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趣,展览形式生动、感染力强,使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作为学院的行政人员,今后一定要增强廉洁从政意识,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立足本岗
  • 2021-05-16
    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毋育新教授做客我校“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专题系列学术讲座,以“礼貌现象: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研究”为题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和分享。讲座由日语学院副院长刘泽军教授主持,日语学院全体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学科建设管理人员,部分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等共120余人参与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毋育新从语用学新理论视域下的概念阐释入手,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指出传统的语用学礼貌现象研究存在重单句轻话语(语篇)、重语言形式轻语用功能等不足的现象。通过梳理和回顾国内外礼貌研究漫长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毋育新教授重点分享了作为当前礼貌研究的前沿学者之一的宇佐美まゆみ教授的话语礼貌理论(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同时结合自身的研究对当前的礼貌研究的发展和推进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在此基础上,他还对今后礼貌研究的未定课题进行了总结,指出“话语礼貌理论”在当今的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更多参与语用学及礼貌研究的师生指明了路径和方法。讲座涉及中日及海外礼貌现象研究的诸多理论,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日常交际应该遵守的原则或公理进行了幽默风趣的解说
  • 2021-05-16
    5月8日,2021年全国外语非通用语“一带一路”与中外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外指委非通分委会主办,共有来自全国38所院校的150余名非通用语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加。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匈牙利语教师胡淼、希腊语教师秦玥赴会参与交流研讨。研讨会分为开幕式致辞、专家主旨发言、分论坛宣读讨论和闭幕式几个部分。在上午的开幕式致辞中,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外指委非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钟智翔教授分别就目前国内的非通用语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语人才的任务与责任发表了讲话。在专家主旨发言中,教育部外指委非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教授,教育部外指委非通分委会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教育部外指委非通分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非通用语学院副院长、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罗文青教授,教育部外指委非通分委会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全永根教授,教育部外指委非通分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
  • 2021-05-16
    5月13日,民盟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支部委员会召开换届选举大会。民盟河西区委会副主委吕钢等到校指导,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翼彬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听取并审议了程幼强主委代表民盟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支部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按照选举程序,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新一届民盟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支部委员会。程幼强当选为主委,侯婷当选为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沈学甫当选为组织委员。大会还选举产生了民盟外大支部出席中国民主同盟天津市河西区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代表。程幼强代表新一届支部领导班子做表态发言。她表示,一定不辜负支部全体盟员的信任,在民盟河西区委会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与班子成员一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带领广大盟员继承发扬民盟优良传统,切实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积极建言献策,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建功立业,为建设新时代高素质的参政党做出新的贡献。吴翼彬代表中共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委员会对换届大会的召开和学校新一届民盟支部委员的当选表示祝贺,向民盟河西区委会长期以来对学校民盟支部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吴翼彬充分肯定了学校民盟支部五年来的工作,对新一届支部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同舟共
  • 2021-05-13
    5月12日下午,由我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与亚非语学院共同主办的2021年第9期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坊在马场道校区逸夫楼莎翁厅举行,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东福做题为《回忆与思考------一个外交官的回忆》的学术讲座。亚非语学院4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由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姜龙范教授主持。王东福动情地回顾了自己与朝鲜半岛结下的不解之缘,声情并茂、以小见大,引发参会师生的广泛共鸣。他指出,当前我国外事工作已经进行了重大改革,渠道更加多元、更富有参与性,从事外事工作大有可为。他强调,作为外事工作人员,必须秉承为国尽忠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朴素精神,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富于实践精神,做到从实践中求真知。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赴朝留学事宜、对朝学术交流和对朝汉语教育等问题与嘉宾进行深入交流。
  • 2021-05-13
    近日,我校中保项目新视野论坛系列活动第八期在马场道校区AX102教室举行。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炳展为我校2020级经济学中保项目同学带来题为领略经济学的精彩讲座。 施炳展将经济学专业与人类学科进行横向对比,指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在给定时空内创造最大财富,并通过对比中国与英国同时期截然不同的发展情况,介绍了经济学的起源。通过分享周边亲友的经历,他指出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是依据约束条件、自身能力与意愿选择未来职业,即机会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经济学核心机制有五点:自利、分工、交换、市场、价格机制。他运用供求曲线分析经济学对人类进行抽象简化,指出经济学核心逻辑是交易双方只有价格属性,市场中只有优胜劣汰,价格面前人人平等,并对现实中的体现供求模型的现象、实例进行了详细解读,表明经济学也有其局限性:市场存在边界且有不可控的政府力量。 讲座生动形象,贴合现实,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基本观点等。大家纷纷表示受益颇多,所学内容的结构更加条理清晰,同时也认识到经济学其实是很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更加坚定了学好这门学科的信心。 施炳展,男,汉族,南开大学教授、博士
  • 2021-05-13
    5月6日下午,由我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与日语学院共同主办的2021年第7期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坊在马场道校区逸夫楼大江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黄大慧教授应邀做题为《日本人的中国观------国际比较视角》的学术讲座。日语学院4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由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庆立研究员主持。黄大慧长年从事日本外交、中日关系和东亚问题研究,是我国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讲座从四个方面详细展开,围绕“中日关系三个‘二十年’”加以梳理,形象地展示了中日关系50年来的发展轨迹,基于国际视角围绕日本人的美国观、日本人的韩国观及日本人的俄罗斯观进行横向比较,阐述了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现场师生深受启发,并就日美同盟关系走向、影响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多种因素等问题与讲座嘉宾进行交流和请教。黄大慧逐一认真作答,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为深化对中日关系的理性认识提供了宝贵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