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03-21
    3月17日下午,为落实好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余江深入国际传媒学院调研,参加本院学科专业建设专题座谈会。国际传媒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各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孙雪颖主持。院长马兰州分析了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优势和不足,总结了建设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的经验,提出了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与会代表结合实际从提高教育质量、完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专业融合、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政治引领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既分析了问题和困难,也碰撞出很多突出国传优势特色、提升国传影响力的思想火花。余江从分管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角度,对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国传学院要进一步厘清六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即,明确发展是硬道理,建设是柱础石,担当是源动能,创新的驱动力,目标是引导力,信心是凝聚力。要把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深入建设研讨,并形成更加系统化的短、中、长期专业建设方案。要对标学校的党政工作要点,认真梳理
  • 2021-03-19
    3月18日上午,学校党委召开2021年第10次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校党委书记殷奇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这次全国两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宏伟蓝图,明确了今年目标任务,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取得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举旗定向,为在新发展阶段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殷奇强调,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全国两会取得的重大成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国两会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殷奇对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两会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落实新发展理念,自觉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机遇,为部署实施学校“十四五”规划和203
  • 2021-03-19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导我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动教学创新,我校于2月底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赛。 日前,从校赛中脱颖而出,即将代表天外参加市赛的六名教师如火如荼地准备参赛材料,并于本周完成了课堂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 王芳《新闻采访》 李薇《个人理财学》 宋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沈霞《日语阅读与思辨》 孙伟《大学英语精读1》 李鹏《中国近代史纲要》 “优秀教学组织基层单位”荣誉证书 课堂教学视频的圆满录制离不开六位参赛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对课堂教学方案的用心设计,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在校赛中,国际商学院、国际传媒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体育部积极组织教师参赛,在正高组、副高组和中级及以下组别均有选拔、推荐教师,被授予 “优秀教学组织基层单位”荣誉称号。
  • 2021-03-19
    3月17日下午,我校与天津职业大学、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加蓬恩考克多专业职业培育与教育国际中心(以下简称“加蓬职教中心”),通过“云端”召开了加蓬鲁班工坊建设工作推动会,四方就工坊建设进展情况及后续建设进度安排等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副校长程国毅出席会议。孔子学院工作处,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法语系,加蓬邦戈大学孔子学院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上,程国毅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发挥学校语言优势推动鲁班工坊建设做了发言。他指出,四方合作建设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大创新,学校将充分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深化与兄弟高校“鲁班工坊”项目的外语培训合作,为“鲁班工坊”建设输送更多优秀外语人才,尽快完成鲁班工坊项目建设。中航国际驻加蓬总代表孙阳介绍了鲁班工坊建设背景,承建加蓬职教中心及在加蓬业务开展情况。加蓬职教中心校长Jean Fidele Koumba介绍了加蓬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办学及招生情况。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刘斌就学校基本情况、鲁班工坊建设模式和路径、建设内容及下一步建设安排做了详细说明。项目各参建方还就未来工坊建设进度安排、师资培训等内容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明确
  • 2021-03-18
    3月16日,《天津日报》第4版“教育专刊”刊登《2020年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展示(高校组)》,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教授入选。原文转载如下:2020年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展示(高校组)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市教育两委在全市遴选产生了首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现场授课、回答学生问题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师风采,最终根据老师们的教学能力集中认定高校组、高中及中职组、义务教育阶段组共29名年度影响力人物。他们是我市思政课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体现了天津市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现将他们的事迹予以刊载,希望广大思政课教师向他们学习,切实讲好学生人生信仰课,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市教育两委将推广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的教学成果,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全市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肖光文 南开大学肖光文,中共党员,副教授,政治学博
  • 2021-03-18
    近日,我校“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院长冯雷鸣教授作客津云【闻鼓论津·专家读报告】专栏,发表文章《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文章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天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原文转载如下:【闻鼓论津·专家读报告】冯雷鸣: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十四五”时期是天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天津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稳定,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化大都市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坚持贯彻新发展
  • 2021-03-18
    3月15日北京时间晚八点,“汉语桥”《看故宫,学汉语》线上团组项目历经三个多月的录制,正式登陆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里斯本孔院”),通过腾讯会议正式开课。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法春,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锦程、葡方代表安娜,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相关人员,与中外师生代表百余人在线上聚首,开启了项目在葡的线上首讲。开班仪式由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倩主持。陈法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阐释了学习语言习得文化的重要性,并对该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寄予厚望。他诚挚邀请里斯本孔院的学员们在疫情结束后来访中国,身临其境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王锦程代表里斯本孔院对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在短时间内完成制作精良的线上课程表示感谢。本期课程是继《看故宫,学汉语》“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在韩国文化中心、顺天乡、东首尔大学推出后的又一次线上开讲。随着该项目在线上的陆续推广,将有更多外国留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来。
  • 2021-03-17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3月6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就 “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对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进行了专访。原文刊载如下:两会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怎么突然就火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何谓“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突然就“火了”?国际气候议题中,各国博弈与减排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前景如何?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与经济发展和公民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个概念一下火了起来。舆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关注度为什么这么高?李强:碳中和、碳达峰两个概念中的“碳”,实际上都是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
  • 2021-03-17
    3月1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5版刊发文章《上好大思政课 讲好中国故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赟鹏畅谈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杨红运认为,讲好大思政课可以从“三个贯通”着手------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推动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贯通;借助新媒体辅助思政课教学,推动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贯通。原文转载如下:上好大思政课 讲好中国故事嘉宾宋学勤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赟鹏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讲好中国故事,对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具有重要意义。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
  • 2021-03-17
    项目名称:应急外语服务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B201006801项目主持人:张馨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国研究。项目介绍:一、研究思路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贯彻跨学科性、跨文化性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跨学科性。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语言学、应急学、交际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新闻学、舆情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将是本项目中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核心关注点。其次是跨文化性。应急外语服务人才要有能力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迅捷有效的外语服务,这将是本项目中教学实践的核心关注点。二、研究内容应急外语服务的本科培养模式主要落地在语言沟通、语言抚慰和语情监测三个领域,基于此形成的培养目标包括:(1)语言沟通目标:使用外语进行语言信息传输、理解、反馈无障碍;(2)语言抚慰目标:使用外语语言、文字及相关手段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人群、应急行动实施人群乃至社会大众进行情绪抚慰和心理疏导;(3)语情监测目标:摸清国际舆情,侦测和协助消除国际舆论场中不良语言现象,如污名化、言语暴力等。为达到以上培养目标,本项目将依托本校学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