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人民网、《中国城市报》刊发我校国际商学院李名梁、归虞虔文章《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提供中国方案》。文章指出,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我国正在稳步开展由地区到整体、由局部到系统的营商环境改革,正在形成独特鲜明的优化城市一流营商环境的中国方案。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营商环境的优化将成为振兴经济促进增长的重要制度变革。
原文转载如下:
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提供中国方案
李名梁 归虞虔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5月10日 第18版)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我国正在稳步开展由地区到整体、由局部到系统的营商环境改革,正在形成独特鲜明的优化城市一流营商环境的中国方案。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营商环境的优化将成为振兴经济促进增长的重要制度变革。
明确发展阶段 找准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阶段,创新和改革开放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而营商环境的优化则是创新和开放的基础和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还与企业资源配置、外贸出口、创新研发投入等多方面呈正相关。
一方面,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将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高水平的金融市场来不断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营商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贸易出口规模,尤其是在关贸监管和交通设施这两方面的改善,将有效提高企业贸易出口效益,从而通过整体扩大外贸带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其次,营商环境改革中的法治环境建设、政府服务效率、融资效率等因素也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成正相关。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增强企业的研发信心并降低研发成本,从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配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助推社会创新创业发展。
在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逐步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标国际发展要求,同时根据我国的独特国情开展了具有针对性、能彰显我国全面发展理念的改革举措,创造了优化一流营商环境的“中国方案”。
对标国际要求 提升竞争实力
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的资本流动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对各国营商环境的优化给予了重要的启示和引导。该报告在企业开办、经营到破产的全生命周期中选取了十一大类指标,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便利指数进行综合排名。提升世行报告中的中国排名,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实力。
为此,我国对标该指标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
第一,在企业开办进程中,全国推广开办业务流程网上办理以及电子营业执照办理,在合理监管的条件下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压缩办理手续,节约开办企业的耗时和成本。
第二,在办理施工许可证环节,针对企业长期以来的痛点难点问题,国务院以北京、上海两地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取得的卓越成效,提出若干可供全国推广、借鉴的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实行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办理。对此,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明确审批制度,压缩办理环节和办理时间,采取“先建后验”等轻审批重监管改革举措,在提质量的同时缩减企业业务办理流程。在该项营商环境改革中,我国于2019年取得了卓越成效,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以下简称世行报告)中,中国办理建筑许可排名由第121位跃升至第33位。
第三,在中小投资者保护中,各地政府的改革也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在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明确指出要依法加强市场主体保护,完善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制度,提升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各项合法权益及其诉讼便利度。在今年的世行报告中,中国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指标中排名由第64位升至第28位。
第四,跨境贸易也是近几年营商环境改革中的重点之一。为了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小微跨境电商企业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度,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9年发布扩大贸易外汇收支、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试点、取消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境内股权投资限制以及简化小微跨境电商企业货物贸易收支手续等12条改革措施。中国的该项指标在今年世行告中提升9位至第56位。
第五,纳税是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的重要领域。在2019年,全国对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均实施了程度不等的减税降费政策,同时保证其他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年实现减税降费金额超过2万亿元,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不断扩大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在2019年,我国在世行报告中营商环境总体排名由第46位提升至全球第31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仅仅对照世行报告不是中国的目的和方案,世行报告的指标体系也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其选取的指标均是与投资者利益直接相关的环境指标,而忽略了营商地的利益保障,如果运用于实际情境中将可能导致地方利益主体的博弈与不均衡发展。
其次,该指标体系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生态等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全面发展要素,地方独特的人文性价值在硬性排名中被湮灭,无法彰显不同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追求。根据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营商环境改革更加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同地区也在根据自身的发展环境及战略定位进行针对性改革。
针对本国国情 因地制宜施政
整体而言,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缩减企业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事项办理时间和办理成本;二是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主体保护,在为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为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有序、透明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加强法治化建设,规范监管执法,增强企业的投资、经营、研发信心,保障市场主体权益,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在上述全面营商环境的改革建设中,我国根据自身国情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反腐倡廉,为企业家减负增能。政府的廉政程度是影响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腐败现象的存在加剧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导致部分企业将自身竞争力从产品创新转移至追求政府特权,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力,长期的腐败问题还将进一步对市场竞争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腐败问题,我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反腐败斗争工作,对民生领域、市场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进行严惩和坚决打击。以辽宁为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进程中,深入治理现有腐败问题,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并及时清偿拖欠企业的债务,极大改善了地区营商环境,在2019年期间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提升,经济实现三年连续增长。
勇于探索,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高水平的开放不仅能加速推进行业机制体制的优化发展,在完善行业配套设施供给、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潜力等方面也提供了动能和支持。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北京,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服务业的扩大开放试点正在有序开展,在完善的配套设施支持以及负面清单制度等系列改革举措的综合发力下,北京市服务业外商投资显著提升,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市场选择,也促进了服务业营商环境的改革优化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推动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型发展。值此阶段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也针对性地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例如2019年新商标法的实行以及加快专利法、著作权法的完善等意见的提出,都旨在对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进行不断优化,破除现有弊端,加强市场主体的权利保护,为企业创新增强动力和信心,为社会创新氛围的培育建立配套的法制保障。
综合施策,发挥地方改革特色。在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总体指导下,在天津等地方营商环境的优化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文环境的优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软文化建设,在城市战略综合发展的进程中彰显了我国优秀文化价值观和全面发展理念。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改革领域之一,也是由点到面的综合施力过程。对此,我国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自身国情,提出了既参考国际标准又因地制宜的“中国方案”,这既彰显了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的决心。在脱贫攻坚、法治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将切实推动中国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一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法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基地研究员;第二作者系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国际商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