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天津教育报》头版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党的理论著作学习研讨模式。文章指出,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创新开展以“全场域、沉浸感、学术型、应用式”为特色的党的理论著作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持续推进新思想权威著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真正实现以伟大思想之光铸学生信仰之魂。
原文转载如下:
外大马院创新党的理论著作学习研讨模式
以伟大思想之光 铸学生信仰之魂
本报记者 刘佳
从教师的“案头”涌入学生的“心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既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政课教师应担起的重要使命。一直以来,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创新开展以“全场域、沉浸感、学术型、应用式”为特色的党的理论著作学习活动,从2020年中开始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题学习活动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学院以多种方式持续推进新思想权威著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因时而变,
构建“全场域”的泛在学习,做到全面系统学
学习中,教师们改变传统线下读书、会上分享的学习方式,利用以“微信群+视频会议”为载体,构建“在线朗读—教师导读—撰写札记”的“全场域”泛在学习模式,变集中时间“要我学”为随时随地“我要学”,有力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的多样性、自主性和便捷性。
活动以周为单位,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读教师先在微信群朗读新思想“金句”,便于随时听、反复学,加深理解和记忆。导读之后,领学教师再将精心挑选的10篇学术文章分享给大家,并依托视频会议对本专题研究现状、热点和方向进行介绍,做到线下“温故”、线上“知新”。
为增强教师理论学习的“代入感”,每个专题导学后,全体教师均须撰写学习札记,并在周日晚上召开的线上交流研讨会分享,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思路、新观点,为下一步撰写理论文章打好基础。学习活动有效激发了思政课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头雁效应”,截至目前,累计发送朗读语音700余条,分享学术文章400余篇,整理学术综述19篇,撰写学习札记100余篇。
因势而新,
打造“学术型”的深度学习,做到深入思考学
为了引领教师完成学习和分享任务,活动制定了柔性的督学机制,每周会有群管理员整理发布学习情况,对完成率高的在群里表扬,使群成员每天都对学习有期待感、新鲜感和获得感。在每个学习分享的夜晚,教师们支起手机、戴上耳机,朗读声伴着互联网带大家进入一种“惟精惟一”的学习状态。这种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完完整整的学习方式,使每一名思政课教师真正从源头上把握新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思想要旨。
如今,每名思政课教师都可以自豪地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每一篇文章都读过,每一个章节都熟悉它的位置,每一个专题都撰写了学习札记。同时,全体教师共同朗读、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变过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编筐式”学习为现在的“挖井式”学习,围绕新思想的井越挖越深、水越挖越多,“朗读+导读+札记”是实实在在感知原著、感悟原理、感受思想的创新学习路径。
因事而化,
构筑“应用式”的学习生态,做到联系实际学
为将教师在学习中收获的新思想及时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史”学习教育要求,开展“回望峥嵘岁月 讲述‘四史’故事”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与认同。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表示,通过系统学习新思想权威著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以“大道理”“身边事”“天下事”,讲出“关键一句”“灵魂一句”“点睛一句”,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真正实现以伟大思想之光铸学生信仰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