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推介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1-03-24 阅读量:4


项目名称:实践育人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案例及路径研究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B201006802

C:/Users/lenovo/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52343503/QQ/WinTemp/RichOle/MJ{BA[9Q[FEA3(CXS7WR@9P.png

项目主持人:

杨红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

课题组成员:

郑海呐、王淑莉、李鹏、李俊颖、赵庆华、李献锋、赵学珍、宋婷

项目成果介绍: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如何将“四史”教育全面、具体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可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课题以实践育人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案例及路径研究为主线,按照“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诉求→实践育人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优化与实践类型的选择→实践育人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话语与叙述→实践育人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传播平台→实践育人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考核机制”的基本思路,探讨“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作用机制及调适思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与创新:

一、学术思想的创新

本选题尚属“四史”教学研究的薄弱研究课题,目前尚未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因而,选题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和前瞻性。本课题先从目前“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再从实践育人视角分析“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念、环境、目标、话语、载体和评价,并注重通过“问题导向”的个案研究来检验理论模型,体现了较强的理论自觉和现实关怀。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本课题不再局限于“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阐释和宏观建构,而是从实践育人视角讨论“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际运作、机制保障以及评价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课题充分运用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对“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一个立体、多维、全面的透视,注重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问题更形象、更直观、更具说服力。